词语是联通人们思维和情感的密码,几个字的背后,可以是一段不可触碰的经历,可以是我们尚未认识到的自我,也可能是社会观念中长久以来的偏见和对立。
在3月的每日书“女性主题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30个问题。不同背景、年龄、性别的写作者们参与其中,用文字提供了丰富的个体经历和生活态度样本。我们会陆续与大家分享关于这30个问题的一些回答。
其实在我自己没有小孩的时候,对别人家小孩一切不符合大人预期的行为,我都会归因是家长宠出来的。直到自己有了小孩,才痛恨说出这种话的人是多么的无知!
我的小孩在一岁半断母乳之前一直有睡眠障碍,从月子里开始我就翻遍了各种育儿书中关于睡眠训练方面的内容,试遍了各种方法,比如说:包襁褓啦、抱起-放下啦、嘘拍法啦、白噪音、搭帐篷啦、哭声免疫法啦,或者索性敞开了节奏还原白天日常应该出现的杂音,但最后都以抱睡收场。
有一次参加亲戚家小宝宝的双满月宴,为了让我家刚过百日的小宝宝尽快入睡,我抱着他轻轻地摇晃,刚好被小寿星的爷爷看见,他指着在篮子里安睡的天使孙子,对我的错误动作横加指责:就是因为你这样才把他宠坏了。
我去,你知道这句话对一个尽心尽责、积极进取、屡败屡战的母亲来说,委屈有多大嘛!
这三四年来,我自觉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是值得的(当然我并不是说牺牲,我没有牺牲感,也不觉得在自我牺牲)。有些事情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发生好转,比如说顽固型睡眠障碍,和奇葩型如厕障碍。有些事情则在我们和他不厌其烦的沟通交流中变得越来越合规矩,比如说他知对错、讲道理、守秩序,对此我们深感欣慰。
养孩子这件事上,你投入了多少真情实意,就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回馈,不是现在,就是将来。我相信在孩子的成长节奏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独特个体,并不是所有正向的、积极的回馈都能用“宠”一个字来概括。养育一个孩子的不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不是随便一个外人看着就可以妄加指责。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我的人生经历了年少时的“做作期”和之后的“开放期”。
“做作期”时做什么都有些做作,用时下的形容就是“很有偶像包袱”,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不能接受自己在街上边走边吃东西,不想作为一个胖子,吃饭时的样子再被别人看到;不仅如此,有一段时间我会有些回避自己的方言,说普通话,或者不使用方言中太“土气”的说法,回想起来,当你用武汉话问同学,“你今天吃了早餐吗?”这画面还是有些好笑的。
除此之外,有些话题是不会说的,比如小学六年级时,不提“月经”假装自己还没有经历,与之相关的“屎尿屁”也都不会说。
总之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我大概是一个对自己有太多条条框框要求的小孩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怎么的,我变得越来越“口无遮拦”。大概本身就是一个脑洞很大的人吧,和男生一起说起黄段子也是一茬一茬的。那个时候一方面会比这“屎尿屁”这些主题,一边又和男生一起大讲特讲无聊的黄色笑话,恰好与我特别想做一个男生的时期重合了。
成年后,我才慢慢收敛,被自我定义为进入了“开放期”。我不再过多的考虑别人的看法,在路上吃东西,或者买杯咖啡席地而坐都没什么;武汉方言博大精深,我也会给很多外地的朋友讲述其中的含义,并以此为荣;同时,我也没有再在公众场合说过黄色段子了,有些事情只适合私下打趣,说得太多太过不是幽默,反而有些粗俗了。
每个时期,生活中的“禁区”都不尽相同,越是不提及代表了你越在意,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在意,其实多半是一种执念。
如果这个禁区是我自己不能说的,那大概就是跟性有关吧,羞于启齿,即使跟最亲密的另一半也会常常不好意思。
别人对我说的禁区呢?实在是想不起来。好像以前不喜欢人家说我女强人,但后来也接受了这个人设。
啊,好像有一个,不太能接受人家说我“肥”。说我胖没问题,说肥就会好像被伤害到。但是也不能算什么禁区吧,没有那么严重。
好像年轻的时候不能接受的事情还挺多的,也很担心别人怎么看我。随着年岁渐长,脾气也渐长,慢慢真的活成了「我愿意」、「我开心就好」,你看我不爽啊?那你拉黑我啊,反正我就是这个样子了,不服你来咬我啊。要知道,以前我可是被人家欺负都默默哭然后不吭声的人呐。
提到“可爱”,第一反应都是形容小猫小狗,那种毛茸茸小小只的感觉。如果用可爱来形容女生,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大部分都是撒娇卖萌系列。
给可爱的女生选生日礼物,大部分人应该都会买毛绒玩具。我却是一个生日从来没有收到过毛绒玩具的人。曾经初中的时候还跟一个好朋友聊过这件事,她说我看起来的确不像收毛茸玩具的女生,收书作为礼物倒是很适合我。
可爱这个词语带给我的联想,比较弱,需要男性的保护和关爱。我不想要男性的保护,我总觉得,需要男性的保护,也就给了对方伤害自己的权力。我更想健壮起来,自己保护自己。
差不多一直到硕士期间,我都很讨厌别人形容我可爱。如果有谁夸我可爱,明面保持微笑,内心却想骂,你才可爱,你全家都可爱。
在进行个人分析的旅程里,我也花了一些时间去反思这个部分。有时候可爱、温柔、撒娇所代表的阴性部分,被我人为压制了下来。我太希望自己强了,却不知道女性身上柔的部分也可以刚,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我接受了女性是弱的代名词吧。
现在,我不会讨厌被形容可爱(当然也谈不上喜欢),但我会留意一下哪些事情和表现让对方觉得我可爱,以及我是如何和自己本来有的这部分去相处的。
在脑海里粗粗搜索了一遍,任何关于外表的评价都会让我不太开心,但也没有到完全不让说。关于生活习惯,我自己过得舒服的时候,就不太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关于工作,做了决定也不太回头。虽然看上去软软的,但心里倒不是特别在意某些评论。
一般人攻击我之后我也会反击。作为整个办公室&家里&朋友圈比较会吵架讲话的人,很少会吃亏。
语境通常是:“我知道这是个问题,但……”“我也觉得不太好,但……”“我同意你的看法,但……”“你也知道的……”
我并不讨厌片面的看法,也不会因为误会而纠结,但不喜欢自欺欺人式的安慰,也不喜欢自己骗不了自己但还要去骗别人。
“上”。很多男生喜欢用这个词开玩笑,比如有次晚上下勤验章,忘了在聊什么,我开玩笑地问某男同事:“你不会喜欢上我了吧?”此话一出,周围的男生都浑笑了起来,还有人刻意拍了拍那男生的肩膀。我跟着干笑了两下,心想,这玩笑也没这么好笑吧,一边把章锁到章盒里。排在我后面的男生的章盒正好在我的上面,他边拉开盒子边扭过头来,笑嘻嘻地对我说:“我也在你上面哦。” 干笑变成僵尸笑。可惜同事间没法拉下脸,何况我那时还是新同志。
“美女”。这个要分情况,如果是促销或服务人员这么叫,我只会比被叫“小姐”或“女士”少那么一点点耐心,如果是酒局饭桌上被无聊的男人这么叫,我的心就像不咬合的两个齿轮硬要一起运动一样,尖利的摩擦响,呲呲的火花冒,只想原地爆炸。偏偏这么叫的常常是领导,陪酒、陪笑也就罢了,还得听他跟别人借着你劝酒鬼扯,“美女杯子是空的啊,你坐在美女身边照顾不周啊,快,自罚两杯。哎哟,上面空太多了吧,美女要不高兴了。”这边自罚完了还得原路回劝过去。他们推杯换盏,一口一个美女,其实所尽之意跟这位“美女”没有任何关系。什么时代了,女性在饭局上还逃脱不了助兴工具的命运。
“阴毛”、“腋毛”。这个不光说,看到有时也会兀自尴尬一下,比如在人体写生上。明明是所有人都有的东西,我却为自己的体毛旺盛而感到自卑。母亲丢给我第一只刮毛器时说:“坐公交得刮刮,女的露腋毛多恶心啊。”我反问为啥男的就不恶心,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保持皮肤细嫩光滑算不算是男性审美下女性的自我规训呢?
嗯,关于禁忌词,现在的我其实已经没有禁忌词了,但搜索了一下记忆,发现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是有过对一个字的高度反感阶段,那个字说出来大家肯定很熟悉,就是贱字,各国人在脏话里面特别喜欢用的“贱人”。对,就是那个贱字。
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对这个词敏感,哦,不对,是这个字。直到有一次,同学聚会的时候,他们喝了酒,开始互相开玩笑,20岁的男生,嘴里的脏话,像空气中的灰尘一样多。我听他们讨论到。其中一个人心仪的对象,没接受他的表白,追在另一个男生后面,“好贱啊。”
我猜我对这个字的敏感是因为个人经历,比如说我也曾经追过男孩,然后也曾经无所不用其极,但在我内心,从未觉得那是一件错误的事。因此在第一次,听到他们用上贱这个字的情景,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贱这个字在中国的历史里面算什么样一个字呢?价格低廉的意思啊。古代的时候有贱民,后来有贱内,它意味着对对方价值的贬低,即便是夫妻之间。
话说,为什么男生追女生,无所不用其极,叫深情;女生追男生无所不用其极,就叫下贱?
这个主要还是家庭的教育,在还是学讲话的阶段,偶尔蹦出的脏话,会受到家长严厉的批评,以后也就成了语言上的禁区。
但是说脏话这条确实在我的生活里是男女有别的。家里的女性长辈是从来不说脏话的,男性长辈同男人之间的交谈总会夹杂一系列的脏话。当然这会让我觉得厌恶,觉得他们是油腻的老男人。
生活里男生之间对讲脏话更肆无忌惮,女性朋友也偶尔会冒出一些脏字,如果不是指向性的辱骂,大多数时候我觉得她们也挺可爱的。这种感觉就像泰坦尼克号上杰克教肉丝吐痰,有种打破某种禁忌的小快乐。但其实吐痰还是不文明的,尤其是在这次肺炎疫情之后,当然是要避免的。
对我个人还是不喜欢讲脏字,甚至不喜欢“屌丝”“社畜”这些流行的网络语言。
昨天没理解这个题目,认为意思是在生活里不会谈及哪些话题,或者是哪些词语是自己不会用的。后来看了大家在群里的讨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指不喜欢听到别人用哪些词语形容自己。写完再去看大家的回答,哈哈。
在了解了题目的真正含义之后,我仍是想不出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禁忌词。但小时候,生活中的禁忌词太多了,至今已忘了大多数。只记得一个:执着。
那时的我是个要强的孩子。一切比赛只要没有第一名或一等奖,哭。每当我趴在床上哭,或者等不及回家才哭就在比赛现场开始抹眼泪的时候,母亲就会说:“不要那么执着咯。”
现在想来,小时候根本没听懂“执着”是什么意思,但一直忙着哭,也懒得问。只记得一听见她说我“执着”,我就会更想哭。心想:“我都已经哭了,你还要说我不好。真不知道这个‘执着’有什么神秘力量,让我这么难过。”
后来长大一些,大约到了小学高年级,才了解“执着”的意思。那时甚至开始觉得这个词用来形容自己是一种赞美。但此后好几年,母亲都没有机会用这个词语了。因为初中的我一点也不“执着”学业,非常叛逆。
直到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扔东西。才又听见了这个词语。“你也不要太执着了。”
在我的生活里,因为我不愿意与别人起直面的冲突,所以我的禁区词不多,而最让我不能忍受的,就是你这个不行啊。
对于那种,一上来就否认的我经常会从心里反水很严重。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亦或是领导,说出这样的词,都会让我变回青春期的少女,时刻准备战斗。
这两年,在思考自己事业朝哪儿个方向发展时,其实遇到了很多次被说“不行”的经历。不管大家了解不了解你的境遇,也不管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胜利或者失败,总愿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告诉你,你这样的想法不对或者不行。
每当这时,我都会怒发冲冠,找人理论,但是又不想把人情得罪的我总是哑巴吃有苦说不出。
一直到我遇到颜颜,我的合作伙伴。我才真的对“不行”这个词变得释然。我也开始挖掘我为什么觉得“不行”是我的禁区。
回忆起小时候,我大多不被肯定。即使考了100分,父母也会要求你的字要写得更漂亮。这样环境下的女孩,我就是很不自信的那个。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不行,总是会被强调你还需要做成那个样子,才可以更好。
这样一路走过,我越发得害怕别人说我不行,所以总是用斗鸡那样的精神面对着周围“不行的声音”。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比较认真也比较在行的。但是“我不行”大多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的标准可能跟别人不一样,另外一点,可能也比较重要,就是自己并没有特别当回事。
这样想来,可能自己也开始学会跟自己对话——并不是你做的真的不行,而是没有找到方法或者方向去做。
这样的对话多了,也让我跟自己曾经的痛苦释然。开始变得可观和理性。更愿意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事情,而不再仅仅是自己的情绪。
今天,写下这个题目,也是自己对自己情绪的一种思考和回忆。感谢这个版面,让我可以有机会重新梳理自己的想法,真好。
从小因为性格咋咋呼呼,就被周围人叫做“假小子”,那会儿还是在看杨红樱小说的年纪,因而觉得自己拥有和书里的主人公一样的外号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儿。转眼间,和家属大院里的男孩们疯跑的年纪就过去了,爬高上低的好动小孩洗洗手还是得老实坐在桌前,翻开“青春期女孩必读十大知识”的厚厚一本,懵懂地开始认知自己的身体构造、心理特点和性别差异。
我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性别而有”耻感“,学校里老师们也常常传达出“女孩子比男孩更好学、更机敏”的正向评价,不知从什么时候意识到社会氛围中是有“重男轻女”一说的。但第一次知道这种文化是被是默认合理存在的,是在一家人看完《唐山大地震》的回家路上。
当我气愤地问出“为什么要救儿子,不救女儿”时,期望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但当爷爷那么自然地接话——“因为是男孩啊”的时候,我确确实实第一次清晰地感知到了性别差异对女性造成的伤害。也许,唐山大地震里选择弟弟的原因,真如我姐姐分析的那样,只是因为“大的要让着小的”,所以是“弟弟”而不“姐姐”。这都不重要了。真相如何又如何,你如何选择你认知的真相才重要,不是吗?
“一点都不像个女人”,常听到这种指责,我都感到好笑。凭什么一个性别的特质和判断标准,是由你或者由你背后的延续千年的文化基调所决定的?不穿裹脚不穿小鞋就“不像个女人”,不生小孩就不完整,不会照顾家里就不配为人妻,不爱打扫不爱下厨以后可怎么办?这种话,我们还听得少吗?
最近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是来自我的小室友。我不解于她们对李佳琦直播的狂热,觉得把时间浪费在自愿掉入消费主义陷阱非常不值当,信奉断舍离的生活哲学,毕业后 5 年内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两个小时打包完全部家当,准备随时浪迹天涯。你可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想法,但尊重别人的生活态度跟性别又有何关系?
买回来一大堆你基本上不会再用的物品,花费时间去听商家和主播给你包装得天花乱坠的话术,这样的生活,才是“女生应该过的生活”吗?爱美,真的只是女性的天性吗?干净清爽的男孩子,也会花心思收拾自己。但不爱“精致”的女孩子,就不配做女孩吗?
刚刚看了一眼今天的题目:有哪些词语是我的“禁区”?确实有些词语会让我觉得不舒服,当下立即能想起来的是一个短语,叫“嫁给了爱情”。
我昨天没来由地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时不时听到有人说“嫁给了爱情”,但很少听到“娶了爱情”?我把这个疑问发在了微博上。有一个去年订了婚、近期在备婚的本科同学回复道:“说这话的都是女性,大概是因为女性的心思和感受力都比男士细腻才喜欢用比较深情的字词表达吧!”最后还用一个括号追加说明:“这点男士绝对望尘莫及。”
她说的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也挺符合新婚少女的心态。但我依旧觉得,这样的表达习惯与父系社会背景及社会对两性不同的刻板印象有关。目前,女性依旧是更看重(或被认为应该更看重)感情,但男性认为(或被认为)不该投注太多心力在感情上,而是更应该关注事业。这就与女性立场的“嫁给了爱情”出现频率高于男性立场的“娶了爱情”相一致了。
上面两段对于性别少数群体不太友好。最理想的社会最好能模糊男女二者的界限,允许性别流动。道阻且长。
我是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研究员谭道明,关于巴西的经济衰退和政治危机,问我吧!
我是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研究员谭道明,关于巴西的经济衰退和政治危机,问我吧!
我是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研究员谭道明,关于巴西的经济衰退和政治危机,问我吧!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