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黑龙江东北部的双鸭山网民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乡出乎意料地与千里之外的中山大学发生联系。
近日,中山大学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被回译成双鸭山大学一事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不过,这名译者随后出面解释这只是一个玩笑,已经在小圈子内流传了五年。据译者解释,五年前他在广州坐地铁,路过“中大”站,方知道中山大学的英文名就是“Sun Yat-sen University”,但听报站音像“双鸭山大学”,于是就有了这个将中山大学叫做“双鸭山大学”的玩笑。
“孙逸仙”变身“双鸭山”,只是因其英文发音相似,这种“出口转内销”式的语言游戏被称为回译,此前有学者将蒋介石译名回译为“常凯申”,在学术界闹出不小的笑话,不过,“常凯申”的名字反而受不少网友青睐,崇尚严肃概念消解和调侃文化的网络语言,亲近本来错误的译名“常凯申”,也并不令人意外。只是,外人调侃中山大学也就罢了,为何中大师生自己也开始用“双鸭山”自黑了呢?
不少中大校友对自己突然变身“双鸭山大学”抱之一笑,还有人虚构了“双鸭山大学”的“校徽”和“招生帖”——《欢迎学弟学妹报考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甚至还制作了双鸭山大学的文化衫。作为回应,中山大学校徽设计者姚友毅副教授还通过“中山大学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给出了自己设计的两套“双鸭山大学校徽”。
这恰恰体现出校方对本校形象和校园文化的大度与自信。网络上的“自黑文化”并不是真的把自己的缺陷暴露给众人看,而是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来“卖萌”。幽默是一种高级的智慧,而没有内涵和底气的“自黑”也是不切实际的。
从广义上讲,“萌文化”可以被看成结合亚洲文化特色后的“波普艺术”的一个分支。所谓“波普”,是popular 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据了解,它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英国,50年代初兴盛于美国。
波普运动以美国为中心席卷了全球,而在波普运动的影响下亚洲的波普文化又以日本为中心正在形成。“萌文化”之波普化的精髓在于,用可爱萌动的形象来消解严肃形象,用去中心化的话语方式来叙述个性,从而获取一种解构的快感。而这个消解意义的过程,恰好与网络文化特质相吻合。
“萌文化”在国内刚兴起的时候,不少人还将之视为“二次元”里不可名状的玩意,甚至还有不少言论对“萌文化”口诛笔伐。随着受动漫、网友影响颇深的90后、95后进入大学,并且逐渐在网络上占据话语权后,“卖萌”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所谓“卖萌可耻”的说法也就逐渐烟消云散了。
只不过,即使是“自黑”,也需要和“卖萌”结合,缺乏幽默感的调侃可谓味同嚼蜡,而妙趣横生的解构也会让严肃概念焕发生命力。
以国父孙中山的名字命名大学,从语言哲学上看,本来是严肃概念的结合。其内涵既体现了对历史前辈的怀念,也带有明显的南国地域特色。相比孙中山和广州,双鸭山的知名度很小,但因为“鸭”的形象被网络文化赋予了“可爱、美好”的意象,“双鸭山”的话语反而解构了历史和地域的严肃话语。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动物形象都可以用来“卖萌”,就像网友偏爱的“大黄鸭”“可达鸭”形象可以来重构“双鸭山大学”的校徽,若是豺狼虎豹一类的野兽猛禽,恐怕没人会用它来“卖萌”。
也正因此,“双鸭山大学”一事,不仅无损中大形象,反而成了展现其开放自由的校园风气的最佳“广告”。无独有偶,网上早有全国各大名校的萌化名字,比如“五道口男子技工学校”“北京积水潭师专”“魏公村汽配维修服务站”,你能猜到这是哪些大学吗?
有趣的是,这些昵称多数来自校友的“自黑”。其实,越是擅长“自黑”的学校,越有自由开放的气度与反思的精神,“不黑而招黑”的事情就会越少发生。在严肃话题面前,在一定范围内,幽默感和借助“萌文化”的创造力理应拥有其流行的空间,这从本质上也与大学精神的兼容并蓄相契合。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