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蔡少芬带着两个女儿上亲子节目前,肯定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会在眼皮底下被吓哭。
节目中,工作人员让两个女孩在玩具和“妈妈的陪伴”中做一个选择,“妈妈的陪伴”是一张卡片,两个孩子毫不犹豫就选了玩具。
于是,工作人员就把“妈妈陪伴卡”撕掉了,对孩子说,接下来的几天孩子都不能陪伴她俩了。两个孩子懵了,问回到香港还可不可以找妈妈,结果工作人员说,“妈妈已经‘碎掉’了。”妹妹被这样的说法吓哭了。
虽然这是节目的故意安排,但你明显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很多这样类似的场景,“你妈妈不要你了”、“你是捡来的”、“你明天就会被抓走”……以至于甚至出现了“中国式逗小孩”这个词,来表示那些故意逗哭孩子的糟糕行为。
2015年,广州日报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最常被拿来逗小孩的话就是“妈妈不要你了”,而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周围就有小孩子被灌过酒。而像弹男孩生殖器这种行为,很多人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而且他们还觉得很正常。
大人可能觉得,我只是“逗你玩”,是在示好,但小孩子可不这么觉得。你取笑年龄越小的孩子,他越容易把你当成坏蛋。
美国心理学家对7岁儿童的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儿童都表示在被取笑后会感到愤怒或悲伤,提到取笑时,想到的都是不好的例子。而当孩子到五六年级时,才能发现或者回忆起来,虽然被骗但也好玩的经历,比如自己小时候竟然真相信肚子里会长西瓜。
易烊千玺说,自己小时候是西瓜头,有一个在早恋的小姐姐想摸他的头,被他拒绝了,小姐姐还给了他一个糖。小时候觉得讨厌的行为,长大后想起来却有点萌/网络
当孩子特别小的时候,他记住的可不是西瓜,而是自己总被骗是捡来的,被骗哭的经历。
小孩子才不是哭过之后就忘了。那些会让孩子难过的取笑,如果没有被制止,甚至还经常发生,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受欢迎,严重时还会导致焦虑和抑郁。尤其是,如果小时候经常被嘲笑长得胖、长得丑,长大后很容易有外貌焦虑。
而中国的很多家长,甚至是旁观者,并不会选择马上制止。广州日报的调查显示,当发现有人用不好的方式逗自己的孩子时,只有21.6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阻止,另外的大多数,还要再看看跟对方的亲疏关系,再看看对方的逗弄方式,再决定要不要制止。
这边孩子正在哭呢,那边家长还在算着这个是五服内的亲戚,那个是五里内的邻居,小孩子该怎么办、怎么想?
2018年9月,俄罗斯女星伊芙莉娜(Evelina Bledans)在节目中怒扇现场观众耳光,因为观众批评她已经生了一个唐氏综合征儿子,却还要再高龄怀孕。她说,“你可以说我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能说我的孩子”。“护犊”在中国不是一个好词,但当孩子被取笑时,学会护犊很重要/网络
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当爹妈的不仅不帮忙,还马上跳出来说,是是是这孩子就是长得丑,对对对这孩子就是不懂事。你以为这是中华民族谦虚的传统美德,却不知道这是能写进教材的坑娃典型。
而且,比起大人,小孩子更不熟悉社交语言,他需要有人教导才会使用一些措辞。就算父母不亲自制止对方,也要教孩子学会应对别人的逗弄和取笑,让他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想一下,如果你小时候因为搬家到了一个新学校,按要求得重上三年级。一个同学笑话你说,“你太笨了,我从来没听过有人会因为搬家留级”,你能马上想到怎么回应吗?
大人很容易想到几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直接忽视,转移话题,跟别人聊天;一种是移情,“如果你知道这么说会让我有多难过,你就不会这么说了”;一种是幽默,“你都是这么交新朋友的吗”;一种是反击,“你才又蠢又笨”。
很多中国人相信“不打不相识”,但实际上,在回应对方的取笑或挑衅时,打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幽默和移情才是。小孩子打完架成为朋友,还不是因为老师让两个人握了手/hschinese
美国心理学家莱特纳做了这个实验,他发现,小孩子更容易选择忽视,但家长们却觉得幽默和移情更好。如果用移情的回答,那些笑话你的小孩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用幽默的回答,甚至还能交个朋友。但问题是,这些回答小孩子不是天生就会,得家长教才行。
可很多中国家长,不仅不帮孩子,还跟着别人一起取笑,“对呀你就是这么笨才留级的”,那还能指望孩子学会反击吗?
事实上,经常被取笑的孩子更有可能受到欺负,而且,有约一半的学生被欺负后不会说出来。这一点上,当父母的不能说没有贡献。
人生是一直如此艰难吗?还是只有童年如此?在被戏弄这件事上,可能的确童年更艰难。而更伤感的答案是,尽管很多孩子都被逗过,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么艰难。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艾森伯格录下了两个美国小姑娘南希和玛丽的生活语言。每三周录一次,每次俩小时,直到南希从21个月长到32个月,玛丽从24个月长到38个月。
几乎每次录音,研究人员都能听到大人在逗小孩。他们经常会威胁吓唬孩子,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大人会说,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原来不止是中国人爱这样干,美国人民也这样。在墨西哥、挪威等其他国家,也都观测到类似的情况。而且不止是语言上的,在身体上他们同样也喜欢逗孩子玩。
把猪肉脯做成小猪佩奇的样子,然后一看到猪肉就跟孩子说这是佩奇本人,在逗小孩这件事上,人民的想象力永远是无穷的/图片来自淘宝
1986年,另一位心理学家米勒观察一户美国家庭时看到,两岁的女儿偷喝了苏打水,妈妈就会举起拳头,威胁要打她。
为什么这些“逗孩子”的行为却并没有产生那么坏的影响,甚至还能跟孩子玩的很好?因为这些家长并不只是在吓孩子,他们逗孩子会有三个主要元素——攻击性、幽默和模糊性。
比如,妈妈虽然是在吓唬孩子要打她,但实际上她并没有打,反而是用夸张的动作和笑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戏弄最后会变成充满活力的身体游戏。这就是逗孩子中的攻击性和幽默。
2011年10月18日,重庆,姚明在合川某小学和孩子做游戏。老鹰捉小鸡就是常见的逗孩子的游戏,通过紧张的互动,让孩子的身体活跃起来/视觉中国
而孩子并不知道妈妈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这就是模糊性。在逗孩子之初,大人可能会假装自己说的是真的,比如对孩子说,我不爱你,我要扔下你,你玩不成了。但注意:他们并不会希望孩子始终相信他们的话,他们会用夸张的语调、大笑或眨眼,暗示“这就是玩”。
艾森伯格在她的研究中说,成年人逗孩子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控制孩子的行为,二是和孩子一起玩。
比如,他们虽然吓唬孩子“不爱你了”,但没有一个大人真的让孩子这样相信了。最终他们都会向孩子确认,“其实我很爱你”,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更亲密。
所以,逗孩子本身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甚至是亲情的催化剂。但问题是,很多中国大人逗起小孩来,完全只有攻击性,却没有幽默和模糊性。
比如《爸爸去哪儿》中有个“护蛋”游戏,让孩子负责看护鸡蛋,找一位爸爸来想方设法砸蛋。这种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孩子情绪的游戏,竟然没有爸爸反对,看到孩子被骗哭时,还一起在演播室里笑。
一场大人集体戏弄孩子的游戏,在新闻稿中变成了“Cindy面对破碎的鸡蛋再展哭功”,把小孩子哭当成是不够坚强,是大人们最大的误解/网络
你觉得想不通吗?就再看看艾森伯格说的两个目的吧。控制和游戏,别人通过“逗小孩”跟孩子玩,我们却是通过“逗小孩”控制孩子。就像故意要让孩子把苹果分享出来,直到孔融成为每个孩子的童年噩梦。
不仅是家长不会保护孩子,很多成年人也根本不知道怎么逗孩子。动辄就带孩子做一些极度危险的动作,比如抛高、甩来甩去、让孩子喝酒,这哪里是逗孩子,分明就是在整孩子。
每个心里有点数的成年人都得知道,瓜可以随便吃,孩子不能随便逗。怎样科学逗孩子,不仅仅是不能做危险动作,不能有身体伤害,还有两点非常重要,我们称之为“两个凡是”。
逗小孩子喝酒就是非常危险的行为。2015年,广西一男子逗两岁的侄子喝下一两自酿米酒,导致酒精中毒和继发性脑损伤;攀枝花一个2岁男孩被父亲的朋友灌下二两白酒,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图片源自网络
凡是私自逗小孩都是耍流氓。前面说了,家长要跟孩子站在一起应对逗孩子,但如果是一个人悄悄逗孩子,就没有人可以教孩子怎么应对了,孩子就成了最孤立无援的人。
所以,逗孩子必须发生在一个有家长或者其他人在场的环境中,确保有人唱黑脸,也有人唱白脸。也让孩子知道,“逗孩子”只是一个游戏,他只不过是要学会游戏中的反击。
那种趁家长不注意,就跟孩子说“你爸妈生了二胎不要你了”、“你妈准备把你送人了”,说是“闹着玩”,谁信呢。而偷偷给小孩灌酒灌到住院的,就算是铁打的亲戚也没安好心。
2017年,鹿晗和迪丽热巴在街头逗孩子。要想让孩子明白逗乐是一种游戏,就得有父母或者其他人在场才行/《跑男》截图
凡是不可改变的特点都不能取笑。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拿来开玩笑,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的研究表示,拿那些人们生来就有的无法改变特点取笑,是最糟糕的行为。比如对有饮食失调和身体疾病的人来说,嘲笑他们的外表会降低自尊,增加抑郁的可能性。
逗小孩也是一样的。你可以笑这个小孩子粗鲁、爱哭、不懂礼貌、马虎,但是你不能笑他的身高、性别、身体缺陷,当着大人的面也不能说,小孩子也是有判断能力的,这些都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何止是小孩子,成年人也这样。你遇到你的朋友,嘲笑他头发太长/太短/太直/太卷都没问题,但你要是上来就“哈哈哈哈你秃了”,是朋友也要绝交。
至于那种大街上弹男孩小鸡鸡的,已经不仅仅是在戏弄身体了,严格来讲就是性侵犯,就别说自己是在逗孩子了。
[10]7成受访者认为喂酒等中国式逗小孩为陋习,大洋网-广州日报,2015-05-23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