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但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更在无时不刻的创造者新的社交方式。英剧《黑镜》描述的是社交网络与真实世界深度融合、打分的信用机制与现实联动后的世界。在剧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分数标签,代表着相应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次互动行为发生后,都需要互相打分。并且这种评分会影响生活的全部:小到打车、大到租房、升职。因为打分的无处不在,所以人们会把最光鲜的一面PO在社交网络中。相信这些情节和细节会让现代人有很多共鸣:评价(打分)、和展示(印象管理)已经成为社交媒体时代重要的社交货币。
子弹短信横空出世,就被誉为“微信挑战者”、“微信终结者”,对此,罗老师在微博和朋友圈表示这种说法“危言耸听”、“邪乎”;子弹短信创始人郝浠杰也表示:“我们现在并不关心和考虑微信的情况,也没有打算和微信抗衡”。但真实的情况是,用户是很难同时用一个以上的即时通讯工具的。哪怕是通过“集五福”而已经形成的支付宝社交关系体系,也没有成为用户即时通讯的第二选择。在发布会上老罗展示了一系列区别于微信的功能和设计:如老罗作为科技界的“带货王”做一款和微信形成细节上差异化的即时通讯工具,击中的痛点有两个:一是吸想逃离微信的人;二是沟通效率需求者。分别对应了已经在365*24小时微信社交中疲惫的心灵和对微信已经无所不包的商业体系厌倦的群体。微信的优势在于企业帝国庞大生态体系的聚合效应:聚合新闻与资讯、聚合了熟人和陌生人、聚合了工作和娱乐、聚合了商家和消费者。而对极简沟通需求的追求者们甚至建议老罗去掉子弹短信的资讯界面,而老罗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
子弹短信“只有朋友没有圈”,其“对话流”是整个app的核心,主要满足用户沟通的需求。老罗称之为“超级对讲机”。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相比“微信”,“对讲机”和“短信”是比较复古的概念。人类的交流方式,从对讲机和短信进化到了微信,为什么要倒退回去?恐怕是“圈”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圈代表的是一些你不得不维护的人际关系网络;圈文化的核心就是“晒文化”。
朋友圈的主要功能是“晒”:朋友圈的初始设计是让用户分享值得分享的事情、心情、生活。但逐渐发展成为个人生活的秀场和以晒为主的地方。,凡是被晒出的都是最想展示给别人的一面:世界各地的美景、美食、美人。有人说朋友圈的晒文化背后是羡慕嫉妒恨。可能这种说法稍显极端,但社交媒体的晒文化的确促成了“景观化”,“景观”代表的是商业对生活的入侵。正如居伊.德波《景观社会》中提到的:“原本活生生的一切都转变为一种再现。”事物的真实性转变为一种影像的景观真实,转变为一种欺骗性的手段,景观是这个媒介时代的拜物教。朋友圈的种种美轮美奂的浮夸景观,对于展示的人而言是虚荣心的满足和社交货币的积累。晒出的是生活的片段,而每个人的片段组合起来就会给看的人造成错误的认知:这!就是别人的生活。
日常生活的景观化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压力的来源,存在于微信朋友圈中的景观塑造了许多幻象。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撕裂。在一个关于裸贷的研究当中显示“裸贷”主要集中发生在三四线城市高校的女生群体中,其中原籍农村和小镇的女生占了较大比例,而来自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女生比例极小。作者认为裸贷少女,是“被社交媒介杠杆撬动的《小时代》群体”。他们的价值错乱源自穷”的无尊严感已经远远超过了“裸”的无尊严感。为了在社交媒体上PO出获赞更多的selfie,出现了一种死法“自拍死”。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实施的一项研究发现,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拍的人数在不断上升。景观展示中的主体已经把这种行为高度的异化了。
“场景”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认为,电子媒介尤其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情境定义,带来了新的情境变化,而情境就是信息系统,这一系统使得私人情境和公共场所的分界变得模糊,从而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角色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中发现,微信新增好友更多来自工作环境,八成以上用户在微信上有工作相关行为,其中主要以工作对接、安排以及通知为主。职业社交已经成为微信社交的重要一环。而多数用户倾向于把朋友圈当做私人领域,33%的用户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工作相关的内容,但是只有23.6%的用户愿意看到此类内容。微信构建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工作场景。微信构建的是一个无限的工作时间和流动的工作空间,这也是很多人想要逃离微信的原因之一。
子弹短信的出现无疑给企鹅的社交帝国、即时通讯帝国带来一定的压力。虽然子弹一时登顶APPSTORE下载榜。但子弹短信最大的问题是无法短时间形成用户规模。子弹短信关注度高,而使用率低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微信生态中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人际过载和内容过载。“邓巴数”又称社交150定律,是指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社交网络规模是由大脑皮层决定的。而微信生态中的个体面对增长的好友数量和各种各样的微信群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当科技面对人类的生理极限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游戏、广告汇聚成内容流来抢夺有限的用户精力和时间。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科技想要什么?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