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抗日剧的热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一大堆鬼子排着队嗷嗷地冲向我军阵地,却被我军士兵用机枪一片片扫倒,一颗手榴弹一炸一大片。那么,这种情况是艺术加工还是真实的呢?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强国强军之路,师从德国,将德国陆军一整套战术搬抄过来,编成步兵操典,成为陆军士官军官学校的必修课程。日军基层军官均为陆军士官军官学校毕业,而且日本人普遍缺乏变通思维,于是几乎所有的基层军官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从日俄战争开始,日军基本形成了一套呆板而行之有效的战术。
日军惯用的战术为,攻击前派一个步兵小组或小队试探进攻,侦查守军火力部署,基本摸清守军武器装备、人数和火力点后,以81型迫击炮进行5-15分钟炮击,清除火力点后再行进攻。数次之后,守军基本伤亡惨重,如果还未攻克,就派遣一个步兵组或小队进行迂回攻击,瓦解守军斗志,概括起来就是步兵冲、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军战术思想仍然停留在军阀混战时期的壕沟战。我军的防守惯例是,在阵地正前方布置轻重火力,步枪一字排开,全军压上不留预备队,整个工事呈线性分布,缺乏纵深保护。战斗打响后,日军掷弹筒兵专打机枪手,一旦机枪火力点被摧毁,整体防御就会崩溃。
在进攻中日军也有严格的战术条例,在距离阵地300米左右时候就会进行战术规避,步兵拉开散兵线米以上,一个小队的进攻面可达500米,守军机枪射界中很少同时出现三个以上的鬼子,极难命中,所以电视剧中机枪一个突突一扫一大片是不存在。
在接近守军阵地时,日军会在军曹或曹长带领下,以旗兵传递命令,向阵地发起急速冲锋。日军士兵在上前线之前经过最少三个月的基础训练,实弹射击100发以上,战术素养极高,100米之内命中率很高。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我军在战术上的失误,战术指导思想陈旧,武器装备落后,往往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才能取得胜利,在忻口会战,甚至出现日军一个师团击溃晋绥军31个师的极端现象。
随着战争进程,我军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渐渐摸索出一套对付日军的办法,改良战术,通过修建环形工事保护侧翼,修建防炮洞抵消日军炮火优势,预留预备队等方式减少在炮火中伤亡等办法,逐渐能与日军打个旗鼓相当。
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宝贵的战斗经验,我们才取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真正的鬼子并不想神剧中那样傻,尊重敌人,才是尊重自己。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