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不知道培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凡读过培根的书的人,没读过培根人生随笔的人恐怕不会太多;凡读过培根人生随笔的,看完几篇或者全书后,不若有所思片刻或时常发出些感慨的,恐怕也不会太多。
培根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人,全名叫弗兰西斯·培根。他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是近代英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人物之一。与文艺复兴时代的那些光辉人物一样,培根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同样,他的著作也丰富而广博,如《时间所诞生的》《致伊丽莎白女王的建议书》《学术的进步》《爱尔兰殖民论》《向国王陛下建议关于英国法律之编纂修改》《自然实验史》《解释大自然秩序》等,而他关于人生随笔的那部分文章,无疑是最受普通读者所欢迎的。
翻开《培根人生随笔》,先看文章的标题,便不禁令人为之一震:《论家庭》《论婚姻》《论爱情》……全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论时机》《论法律》《论谈判》……全是大家关心或需要关心的问题。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某个人身上,这些话题正是我们时常冲口而出的词语,然而,写作这些文章,却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轻松,正如培根在致友人的书信中所写:“我书写不是为了消度空闲时间和仅供人们娱乐消遣,我所关心的乃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这是我愿意借助正确和健全的理智思考来加以改善的。”
培根的思想总能与人们不谋而合,而他又能巧妙地说出人们常常想说却又不知到底该如何表达的话语。
现代人读培根的人生随笔,主要的受益是,培根这些文章中的相当一部分篇章,不仅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古典人文主义者的价值理想,而且许多教诲和论述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毫无过时之感。如《论读书》。作者开篇便写道:“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然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唯有学识方能办到。”接着,作者从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经验、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乐趣、读书的要旨等方面展开论述,使人们对于读书有了个大致的较为全面的了解。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总结出格言式的话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开卷有益。
典型的“培根式的思辩”是机智的,更是缜密的,同时,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一种无与伦比的魔力,紧紧地扣住人的心弦。这种风格在《论嫉妒》里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这两种感情都能激发出强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象,并且足以蛊惑人的心灵——如果真正有巫蛊这种事的话。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不仅如此,还有人认为,嫉妒之毒眼伤人最狠之时,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为春风得意之时。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情况促使嫉妒之心灵更加锐利;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被嫉妒者最容易受到打击。”接着,作者逐条描绘了嫉妒的几种情形:无德者必会嫉妒有德的人,因为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嫉妒者必定是好打听闲话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受它的只能是闲人;后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经历过巨大的灾祸和磨难的人,也容易产生嫉妒;虚荣心太强的人,容易产生嫉妒;最后,作者又对嫉妒进行总结:“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的了,所以古人曾说过:‘嫉妒是不懂休息的。’同时,与其它感情相比,只有爱情与嫉妒是最能令人消瘦的,这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爱与妒更具有持久的消耗力。但嫉妒毕竟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因此它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的确,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短小精干,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说理透彻,取之于身边小事而用之于身边人物,是培根人生随笔明显的特点,正如诗人雪莱对培根的赞美那样:“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觉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