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商报记者 熊园)“妈妈,我为什么要吃饭?”“妈妈,蚂蚁为什么不唱歌?”“妈妈,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妈妈,为什么要让我听话?”……相信每位家长都曾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起初家长很开心,因为这代表孩子会思考了。可是时间一久,家长每天被各种稀奇古怪问题不断轰炸,不能对答如流的尴尬分分钟从内心到表情。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应当明确的是,孩子不断提出的“为什么”是好事。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一次绝佳的家庭教育好机会。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虽然都是问“为什么”,但三岁之前的孩子一般会关注表象的内容,同时对感性的答案更容易接受。比如两岁的孩子,他可能会问:“为什么晚上太阳就没有了?”如果你回答:“因为太阳下班了,回家了。”大概他们会欣然接受这样的答案。而三岁之后的孩子可能会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联,甚至更大点的孩子会对逻辑关系产生好奇心,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于童话的、拟人的答案。比如,更大点的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太阳是红色的?”如果家长回答:“太阳是女生,喜欢涂口红。”那可能要被孩子嗤之以鼻了。如果家长说:“太阳是个发热的大火球,表面温度极高,所以看起来是红色的。”你大概就会收获惊讶又崇拜的小眼神。
因此,家长要知道,孩子都在慢慢长大,他们的“为什么”跟生理、心理的发展息息相关、不断变化,作为家长在面对“为什么”时,要学会与时俱进。
兰州蜜果情商教育讲师郭萍称,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区分对待“为什么”。具体来说,3岁以下的感性宝宝提出的问题常常让家长头疼,因为脑洞大、问题多而且不按常理出牌。通常对待这些问题,家长需要把握的回答原则有两点。
第一是讲童话、讲拟人、怎么感性怎么来。家长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知道答案的3岁宝宝。有家长曾咨询,如何对宝宝讲食物消化基本原理、用餐注意事项的相关内容,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绘本,这是对家长应当如何扮演一个知道答案的3岁宝宝,来应对3岁以下孩子“为什么”的典范。简而言之就是用童话故事、用拟人化的角色说故事。千万别说细胞、神经元、消化道,讲讲那个火车站和小精灵,这样的回答一定会让孩子既能听懂又感到满意。解决刷牙相关问题,可以看《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解决幼儿园入园焦虑的相关问题,可以看《我爱幼儿园》;解决宝宝是从哪里来的相关问题,可以看《小威向前冲》《脐带的故事》。
第二个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是,童话也不是骗人和敷衍,比如太阳公公为什么晚上就不在了的问题,可以回答他下班了,但是千万别说太阳公公生气了、丢了,不在了这些瞎编的答案,童话也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更不是为了敷衍孩子而存在的。
同时,郭萍还提醒家长们,对孩子的提问有时候千万别想太多。比如,崔永元的女儿曾经问他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崔永元强忍尴尬,用各种童话、拟人角色向孩子讲了讲爸爸妈妈和爱的故事,女儿听完若有所思地说,哦,这样啊,我们班小明说他是从南方来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负责逻辑思维的左脑开始发育之后,他们的“为什么”已经不仅仅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了,更是他们心理和思维走向成熟的新起点。所以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为什么”更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我们的回答要尽量控制童话类、拟人化的答案,适当的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出发,给出更贴近实际、更遵从科学原理的答案。
首先要做到的是,无论觉得孩子的问题多幼稚、多好笑,都不要敷衍,而应尽量报以热情,耐心地解答。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对话、回答孩子的问题,随时随地讲实话是不二法宝。
有家长说了,说实话带来的副作用咋办呢,家长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打针疼这件事情,为了不让孩子对未知的疼产生恐惧,可以使用类比方法,告诉孩子,打针的疼就和上次你从小板凳上摔倒地板上的疼差不多。这样在说实话的基础上,又消除了对未知的恐惧,可以说是个完美的答法了。
面对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规的问题,如果家长觉得一时难以回答,千万不能因为要面子而不懂装懂,或者刻意逃避,请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也第一次遇到,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呢,要不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好吗?”然后,顺势引导宝宝借助书籍或网络等方式来寻找答案,并跟他一起学习。这样做不仅可以鼓励宝宝多动脑筋,而且还可以为他创造一个更加深入的学习机会,既培养了孩子的钻研精神,又增进了亲子间的互动。
因为两个年龄段“为什么”的不同回答方式,加上孩子们对同一问题可能出现问过又再问的情况,有时候家长难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尴尬状况,这种时候的处理原则是,请千万不要糊弄、不要蒙骗、不要假装。
比如,有的孩子以前对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这事深信不疑,但是后来他得到了一本《人体器官翻翻看》的科普书时大惊失色,他着急忙慌地翻着书问:“肚子里的火车站去哪了,小精灵们去哪了?”家长告诉他,肚子里真的没有火车站,也没有小精灵,肚子里有的就是这本科普书里讲的内容,你小时候看不懂这样的科普书,妈妈就只能用你能听懂的方法给你讲科学了,但没有瞎讲,小精灵就是消化液、火车站就是胃,然后一一对应着讲讲,孩子就明白了。
但是,值得家长注意的是,虽然3岁是大部分孩子左脑开始高速发育的界标,但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情况,有早有晚有差别,同时每个孩子对各类知识的接受和认知程度也是不同的。前面讲过的方法都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探索实施。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