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安徽亳州涡阳县一位老人活着给自己办丧事引发关注。当事老人张文明今年83岁,子女常年在外。他表示死后再好的东西也不知道了,想感受下死后的感觉。(2月28日 澎湃新闻)
安徽涡阳这位83岁的老爷子,人活着给自己办丧事,整个过程,没有哭哭啼啼,却有说说笑笑,对此,我们可别把当笑话看。
其实,“丧事”,有关死亡,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但,对待死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
有人怕说“死”,甚至于讳言“4”。最为典型的是,有的地方,甚至连看望病人,在时间上都是很有讲究的,也就是说,看望病人只能是上午,如果你下午去看病人,人家会跟你“急”。当然,大城市,一般不兴这一套。我们在上海医院里,只见晚上照样有人看病人,看望的和被看望的。双方又说又笑;道理很简单,大城市,人们都很忙,仅一个交通,来回往往得花上一两个小时,你要说只能上午看病人,对不起,人家实在没有时间。还有的人,一听说自己患上癌症便软成一摊,往往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
有人不讳“死”。若干年前,我去看望一位病人,她刚刚做过乳泉水腺癌手术,一见面,“我要死了!”,但,十多年过去了,人家勇敢地“扛”过来了,现在生活一切如常。再说得近一点,前几前,我读过一本书——《相约星期二》,故事里的主人翁是一位教授叫莫里,他患上的神经系统疾病,就是渐冻症,他的学生米奇,每一个星期二,都去看望他的导师。而莫里,当痛苦与不堪向他袭来里,他也流过泪,但更多的是坦然,是释然,没有怨天尤人,他把死亡过程当成是回归自然的过程;正因为有如此积极的态度,他不仅有幽默,更是主动接受记者采访,乐意接受“连线”,把死亡过程跟大家“分享”,即使在死亡前的那一刻,他还在给人们当老师。坦然地面对死亡,也就像新闻里的这位张文明老爷子,他也是知道自己早迟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但他还乐意去“试死”,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人固有一死,无论你上泰山还是上黄山,无论是大款大官还是一介草民,最后都得进“八宝山”,没有例外。当然,坦然地面对死亡,不是说不要讲健康长寿,而讲健康长寿就要念好“三字经”,一要“优”,优化生活方式,“管住嘴而迈开腿”,二要“早”,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三要“乐”,心态要阳光,多做善事而找乐。当下,不少人家“空巢”,子女在外地打拼,老人难免有些孤独,这就得想办法“找乐”,而“活着给自己办丧事”也是一种找乐的方式;与此同时,就像张文明老人所说的,要尽量减轻子女的负担。不到万不得已,老人不必大事小事都要子女代劳,要学会自强不息。前年,我见过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子女都在上班,她独自一人从哈尔滨坐飞机去石家庄医院看病,不简单,了不起!
面对“活着给自己办丧事”,当地有关方面说,“还得调查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已经在商议,怎么处理此事”,人家也没违法,处理啥?别“没事找事”。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