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我听看过电影《人生》的别人的描述;后来我上师范时,就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了路遥的小说《人生》。可能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我只能浅显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不能深刻地感悟人生的真谛。十年前,我从电脑上看过电影《人生》,感受深刻一些;今年寒假,我从电脑上又看一遍。理解感悟更加透彻。
无论是看路遥的小说《人生》,还是看同版电影,总能给人以感性和理性的冲击与思考:到底什么是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初看起来,高加林的人生命运坎坷,往往经历巅峰与低谷。有人同情他不幸,有人埋怨他心高,有人叹他命运多舛,有人说他脚踏两船。当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磨难。是被动接受?还是坦然面对?是自身奋力抗争?还是等待别人助力?
高加林作为村里的“高材生”,高中毕业后当民办教师,不但是众望所归,而且在他自己看来,也是有点“高人一等”的,并且乐于接受;所以,当他得知自己教师名额被人顶掉之后,要去找村长评理甚至拼命。当他成为地道的农民之后,他先是心不甘;而后是破罐子破摔地糟蹋自己;有了别人的帮助和关照之后,心情渐渐趋于平和;当去城里挑粪被人骂为“乡巴佬”时,内心又掀起波澜,叹息命运对自己为何不公、自己在城里为何没有立足之地。
他二叔军转回到家乡,对高加林的命运是个转折,他父亲向他二叔求情为家林安排工作,但他二叔坚持原则,没能当时答复;可是,村干部想借此机会巴结家林二叔,就走后门替加林找了份县广播站记者的工作。正好高加林文学功底好,又擅长写作;他也觉得是“跳出农门”的绝佳机会,于是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投奔新的工作岗位,实现他人生的理想与愿望。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高加林有了县城工作之后,一心投入到工作里,暂时忘却了父老乡亲,还有爱他如命的巧珍。他逐渐过惯了城里人的生活,又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事兼同学黄亚萍的追求,所以他又在规划着更加瑰丽的人生,向往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并及时终止了与刘巧珍的爱情,一心享受着与黄亚萍的更为烂漫的爱情,憧憬着飞到几千里以外风景秀美的江南水乡去工作、去生活。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哪能会按照自己的美好愿望很快实现呢?由于高加林的出现,本来与黄亚萍谈得好好的张克南,就此失去了机会,他妈妈就认为这是“夺妻之恨”;于是,她就偷偷调查高加林,发现他的工作来自不正当渠道,通过揭发检举,让高加林丢掉“饭碗”,打回老家;当然,黄亚萍也不可能重新成为她的儿媳,但她认为总算报了一箭之仇。
刘巧珍长相柔美,善良聪慧,追求美好;虽有多人提亲,但她一心向往有知识、又帅气的高加林,并冲破世俗阻碍,大胆示爱,最终也赢得高加林的真心,二人经历了一段花好月圆、刻骨铭心的美好恋情。如果高加林没去县城工作,他们俩的结合无疑是非常美满、和谐幸福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刘二人崇尚自由、追求美好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人生有时不能如愿。
刘巧珍虽然遗憾地错过了高加林,但她一直爱他如命,爱到骨髓里。所以,当高加林丢掉工作、落魄返乡时,刘巧珍的姐姐刘巧英准备治他难堪(受高加林影响,为他求工作的、刘巧英的公公也被免职)时,巧珍苦劝姐姐放弃行动,因为她说她爱高加林;如若打他,就等于拿刀扎她的心,她姐姐听后方才作罢。可见,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是纯真的、无私的、忘我的;尽管高加林抛弃了她,她也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爱着他。这份纯真,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极少数人能够做到的。而高加林的行为也印证了这一点,当高加林丢掉工作后,黄亚萍决定放弃跟随父母回南京工作、愿意留下来与他共同生活时,被高加林拒绝了,一是因为他不愿拖累黄亚萍,二是因为他说他其实感情上更喜欢的是刘巧珍。最后,黄亚萍伤心地离开了。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当一个人为事去劝别人时,都会说得头头是道,尤其是“过来人”更甚;而当自己陷于情境困顿之中,往往也会迷失方向。虽然马栓说“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有点婚姻的宿命论,但谁又能保证你一生选的搭档就一定是最好的呢?恋爱婚姻本身就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因为古代指腹为媒的,也有很多恩爱夫妻;如今自由恋爱的,也有好多半道分手的。婚恋如此,家庭如此,人生亦如此。
请输入你的在线分享代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